此承上条,以明急治之义也。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
参、术之甘温里也,甘草甘平和中也,干姜辛热散寒也。此时即以香薷饮、大顺散汗之,可立愈也。
寸口脉缓而迟,缓则阳气长,其色鲜,其颜光,其声商,毛发长;迟则阴气盛,骨髓生,血满,肌肉紧〔薄鲜□〕,阴阳相抱,荣卫俱行,刚柔相得,名曰强也。 又考张氏缵论云:刺足阳明冲阳穴,冲阳者,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,有诊法而不言刺,张氏之言,实本史氏『伤寒论注』,不足法也。
病历节者,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,故主之以乌头汤,通荣行卫,并驱风寒湿之邪也。迟为在藏,迟则为寒,脉极虚芤迟,则其证亦虚。
浮、大、数、动、滑,五者,比之诸脉为有余,阳道有余,故曰阳也。此条以气上逆,喉中有水鸡声,为肺经寒,故以生姜佐麻黄,是以散外为主也。
夫人或因七情,或因饮食,或因房劳,皆令正气内伤,血脉凝积,致有干血积于中,而尪羸见于外也。张锡驹曰:洒洒者,恶寒之像也。